11月9日上午,以“共享航空科技成果推动航空国际合作”为主题的中国国际航空科技创新暨通用航空发展高峰论坛,在西安航空基地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航空领域著名学者、企事业单位、高校院所等400多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大背景下航空产业创新发展之路,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航空“硬科技”创新盛宴。本届论坛由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承办,是2018全球硬科技创新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会的重要环节之一;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空军工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应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等学者,西安市政府副市长杨广亭,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史高领,中国民用航空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郭仁刚,立陶宛-中国商业协会会长阿里央达斯·什柳帕斯,立陶宛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交通参赞拉姆纳斯·瑞姆库斯等嘉宾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演讲。我校金文副校长出席论坛,创新创业学院与科技处协同组织我校20余名教师代表及创新创业导师代表参加。

西安航空基地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姚涌向嘉宾详细介绍了西安航空基地的发展情况和投资环境。姚涌说,西安航空基地作为西安航空产业的核心载体,产业基础、科技产品、技术人才、培训条件、干事气魄体现出“五硬”的发展特色,战略地位、平台保障、营商环境则呈现“三优”的良好格局。西安航空基地紧扣航空产业“补链、扩链、强链、延链”主题,推进航空产业集聚发展,近千家入区企业围绕整机制造、航空材料、航空电子、航空维修、航空零部件加工、飞行培训、航空旅游博览等各个领域成长壮大,航空“硬科技”发展态势逐步成型。姚涌指出,希望广大嘉宾能够为基地发展建设出谋划策,推动航空国际合作深度发展,航空基地将以五星级服务,全力营造适宜航空硬科技聚集发展的最佳环境。


中国国际航空科技创新暨通用航空发展高峰论坛连续两年在西安航空基地举办,充分显示出西安在中国航空领域的重要地位。在本届论坛上,除了诸多国际知名专家和学者参与,讨论议题也紧扣业界热点,嘉宾探讨深入而多元。航空技术创新、航空国际合作、军民融合、通用航空法律法规、航空人才培养……在论坛现场智慧激荡、观点碰撞,专家学者们围绕创新、技术、人才、合作等关键词,就航空技术与产业发展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层次交流与探讨,为参会代表了解前沿信息、拓宽市场渠道、提升合作层次提供了良好平台。

会议过程中,多名专家多次提及航空产业“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性”的发展新趋势,这与西安航空基地的发展路径不谋而合。多年以来,西安航空基地坚持“工业立区、航空引领、军民融合、特色发展”为工作主线,持续打造航空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培育了一批航空“硬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陶瓷基复合材料、四万吨大型模锻液压机、全球首台全动六自由度乘务模拟舱、世界最轻金属结构材料镁锂合金、亚洲最大的3600立式旋压机等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技术和品牌产品,均在西安航空基地诞生,为航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西安力量。

与此同时,为了让大会更具专业性和指导性,主论坛活动结束后,在西安航空基地航空科技大厦分别举办“航空制造供应链专题论坛”和“智慧物流+应急救援暨物流无人机发展论坛”两个分论坛,为航空相关企业和机构牵线搭桥,共同推进航空产业的蓬勃发展。“航空制造供应链专题论坛”将聚焦军民产业融合、航空制造产业转包业务等方面,邀请西安航空基地辖区15家代表企业和西飞、中国商飞等重要企商代表参加,为军民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共同促进军民相关航空产业的快速融合。“智慧物流+应急救援暨物流无人机发展论坛”则将目光放在当前蓬勃发展的无人机产业领域,来自空管机构、物流企业和无人机厂商代表共聚一堂,就无人机相关政策法规、发展现状及在物流、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前景应用进行推介交流。我校飞行器学院副院长董彦非带队参加分论坛活动,围绕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同与会嘉宾积极交流,主动探讨。
会后,与会代表纷纷表示,中国国际航空科技创新暨通用航空发展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构建起促进航空科技成果转化与国际交流合作的纽带桥梁,为航空“硬科技”发展实现开放共赢打开了全新窗口,标志着西安航空产业以更加开放、更加务实的态度向世界敞开胸怀。论坛举办期间,西安航空基地同时于11月8日—10日参加2018西安全球硬科技产业博览会,在曲江国际会展中心A馆举办航空专题展,参展主题为“创新、硬科技、航空产业”,充分展示西安航空基地航空优势科技资源和发展成就。(文/图 创新创业学院 张新鑫)